厦门日报专版刊登我校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列文章

把握精神 抓好实施 提升效果

——乐动网页版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章选登

来源:厦门日报 2025-03-13

编者按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通知发出后,乐动网页版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培训,组织师生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纲要》内容、开展研究阐释,引导师生学深悟透、学用结合、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

在学习过程中,乐动网页版部分青年教师和理论骨干撰写了一批理论文章,本版选登其中三篇,作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深化学习《纲要》精神。

 

四维驱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廖文婕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纲要》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未来将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等方面加快脚步,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进一步提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体来说,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四维驱动。

机制创新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必须各司其职,并在一定机制下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体统筹推进”意味着教育、科技、人才必须统筹规划、打破壁垒、资源整合。主管部门应定期会商,共同做好政策协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科技发展的重任,应积极探索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需求,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模式突破 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体系

创新并非单一主体或者要素的孤立行为,而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资源共享、相互协同的活动及其产生的结果。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正是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形成的创新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多方促“融”,构建新型协同体系。

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发挥优势,深度合作。在产教融合方面,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对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光伏产品、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培育并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设置虚拟仿真实验室,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手段,作为实验实训平台不足的补充。在科教融汇方面,鼓励高校面向前沿科技设置未来技术学院,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面向新时代、新工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推动工程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探索科研育人新模式,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校企合作项目;高校应主动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科技合作平台。

生态构建 培育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新沃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纲要》提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因此,需要构建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优化有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政策环境。加大产业、财政、金融、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尤其在经费投入上应加大保障。改革高校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破除人才“帽子”制约,侧重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科学认定标志性成果。

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坚持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投入,优化办学资源配置。

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加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发挥资深科学家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对外交流,拓宽视野,同时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充分了解产业需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道路。尊重科研规律,鼓励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科研人才“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建立对长期坚持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人才的长期支撑体系,营造宽容失败、允许长期坐冷板凳的学术生态,摒弃急功近利的考核心态。

制度保障 完善政策协同支撑新格局

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强化政策协同,可以有效激发各主体的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功能的协同增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协同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政策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实践中,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容易出现政策冲突、资源分散、目标不一等问题。因此各主管部门之间应加强政策协调与衔接,确保政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确保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共同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强大合力。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落地。法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法治建设,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例如,及时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进行修订,明确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高质量教育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同时应形成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政策的动态监测。通过公开各项数据,接受社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政策,确保教育强国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总之,机制创新打破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模式突破推动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深度发展,生态构建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制度保障则为政策协同和资源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纲要》的指引下,通过四维驱动的协同发力,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者系乐动网页版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BJY20230157)

 

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吕政龙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新征程,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 深化研究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深刻阐明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原创性贡献,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才能从整体性角度明晰这一思想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严密结构逻辑,彰显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进理论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不能丢了科学理论的源头,也不能丢了民族文化的基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另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更好地从五千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领会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上,还必须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价值立场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底色、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同时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民群众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从内在精神特质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从理论品格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不断拓展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导向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循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加强对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从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体系结构,揭示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性。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

做实“三进”工作 加强成果应用

加强成果转化与应用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落脚点,必须按照《纲要》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立足政治引领,加强教材建设,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进教材是基础。要按照理论创新的逻辑、实践创新的逻辑、学科发展的规范、学理阐述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思想体系贯穿于各学科各专业教材之中,推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质量教材。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课堂是学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重点在教学。要以教材为基础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丰富鲜活的时代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做到以理论指引教学、以教学传播理论。

立足学生主体,加强思政创新,推进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目的在于进头脑,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认识社会需求以及成长需求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理论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切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伟大成就,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作者系乐动网页版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制度路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4C186)

 

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吴家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五大关系,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只有在这五大关系上取得平衡和协调,才能确保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支撑国家战略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布局和规划。同时,满足民生需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教育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是坚持教育公平。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二是注重教育质量。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等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三是强化教育创新。通过加强教育科技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措施,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知识学习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发展要求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和平台,促进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教育体系应致力于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体系必须紧密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在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是加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育体系应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规范有序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有质量的教育,教师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标准进行教学,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在激发活力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能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在处理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是强化法治保障,确保规范有序。建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大胆创新,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家长教育素养,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全社会要尊重教师、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风尚。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对于全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璀璨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无数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应当时刻铭记这些传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

在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一是明确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教育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人民根本利益。二是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在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融合本土文化精髓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探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三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乐动网页版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博士扶持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3BF007;乐动网页版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YSK22030R)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3/13/content_6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