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报道我校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构建文化育人新范式

学校思政 | 乐动网页版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构建文化育人新范式

来源:学习强国 2025-03-11

2025年寒假期间,乐动网页版以“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创新构建“校院地”三级联动机制,由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二级学院共同组织26支实践团队深入八闽大地,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形成调研报告26篇、主题视频20余期、实践心得1137篇。

解码文化基因,深挖非遗密码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矩阵:材料学院“寻迹材子实践队”在泉州非遗馆研习提线木偶丝线传情绝技,通过数字灯谜解锁刻纸工艺密码;经管海峡学院探访蔡氏漆线雕工坊,在国家级传承人指导下完成漆线浮雕创作;设计艺术学院联合厦门博物馆打造“灵蛇献瑞”非遗工坊,通过古法拓印、祥瑞金蛇制作等体验项目,让300余名师生感受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环境学院“非遗不遗实践队”在漳州古城解码木偶戏生态智慧,结合水务专业解析向东渠水利工程中的民生智慧。

创新文化表达,激活传统新生

实践团队以“非遗+科技”重构文化叙事:影视学院“崎迹筑梦实践队”开发AI动画还原闽南“拜天公”仪式,组织世界小姐冠军发起“让世界看见中国年”短视频全球传播;外国语学院借助VR技术重现沙坡尾渔港历史场景,构建沉浸式海洋文化研学体系;计算机学院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通过数字建模解析“送王船”仪式中的生态哲学。校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宁德柘荣建立剪纸研习基地,运用社会学方法构建非遗活态传承评估标准。机汽学院、国际学院、数统学院等实践团队走进龙岩漳平、泉州西街、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充分挖掘并宣传福建传统技艺、戏剧、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校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践队在福建宁德市柘荣县开展社会实践。

构建传播矩阵,培育传承生态

学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聘任10余位工艺大师担任实践导师,形成“传承人示范-学生创作-社区展演”的活态传承链。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打造集美年宵花游园会,开设“闽南非遗去探索”官方抖音号进行配合宣传,实现非遗IP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影传学院开展“文化馆小讲解员”培训,培育青少年文化传播使者。实践成果辐射6个社区及泉州、龙岩等地中学,举办非遗展演30余场,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

学校还依托“网络与新媒体”国家一流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建设载体,在校内外开展一系列非遗活动,兼顾普及与转化、实践与理论、劳育与美育,资助学生走出校园,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转化,助力非遗进行活态化传承。正如环境学院张俊杰同学在云霄县实践中所悟:“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化石,而是融入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非遗工坊+志愿服务+数字传播”三维体系,让青春智慧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能。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预备党员陈欣瑜开展非遗“青年说”。

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参观沙坡尾活态展示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队体验剪纸、花灯制作。

设计艺术学院联合厦门市博物馆、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市公园小学同上一堂“非遗·美育——文博思政课”。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队体悟“送王船”民俗文化。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实践队在集美人文馆参观学习。

影视与传播学院实践队实地调研闽南地区春节礼俗文化。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372436885646031734&t=1741766839523&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4372436885646031734&ref_read_id=5c9875f6-4479-4a7d-87cb-95520cba16e0_174245757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