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客户端刊发我校教师文章《科技赋能产教融合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科技赋能产教融合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来源:福建日报客户端 2025-03-23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23日报道(傅海燕)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多年来,乐动网页版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人才培养与深化内涵建设,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系统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倾情助力厦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不断强化内涵建设

乐动网页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生态人才。学院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立德树人目标紧密结合,通过学科和专业建设,汇聚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环境、生态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外引内培,强化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生态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对接地方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努力,学院不仅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而且不断提升了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乐动网页版的环境教育实践,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态人才,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将继续秉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生态文明实践

学院秉承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遵循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核心理念,与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创办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通过这一平台,校企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农村污染防治、乡村产业开发与提升等,全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在集美后溪镇许庄村,参与百亩水稻良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显著提高了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效益。在海沧雷公山,助力实施一项创新的无动力人工生态床系统生活污水处理方案,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学院还非常重视推动产学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和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例如,学院组织一支由师生组成的团队,名为“鹭岛乡约厦理河小禹护河队”,致力于改进护河技术,深入参与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保护和改善河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水生态文明建设 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助力厚植厦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学院不断加强有关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研究和实践,助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近年来,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为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工作献计献策,不断推动科研创新协作。与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开展厦门市莲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等多项科技服务地方项目,完成厦门市水源地(北溪和莲花水库)水环境改善和安全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安全提供了一整套技术与措施建议。针对流域水生态保护问题,先后承接厦门市9条河流、3个湾湖以及近900个小微水体定期巡查工作,并对厦门市东西溪、埭头溪、后溪等9条溪流展开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溪流水情对气候变化和市民活动的水文响应,为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深入动员与广泛宣传,学校将继续与各级环保单位、环保公益组织加强合作,联合开展诸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环境日”“环保法进校园”“低碳日”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为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和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68期中青干部培训班一班学员,乐动网页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69/3183121.html?isView=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