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报道我校参与研制的行业大模型“文鳐”应用广泛 有效助力智慧海洋建设

逐梦深蓝 厦门智造“飞天入海”

本报记者探访我市涉海企业及科研机构,感受智慧海洋建设脉动

来源:厦门日报 2025-04-25

本报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李心

驱动螺旋桨划开水路,每天都有不少搭载“智能驾驶舱”的船舶从世界各地驶入厦门港,远在浩瀚宇宙的北斗卫星,在高频次接收基准站传回的数据信息中,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船舶动态。

不久前在翔安区新诺科技园举办的一场“2025智慧海洋高端装备与产业生态大会”现场,组成这种“智能驾驶舱”的40多款新产品受到来自国内600多位科技人员和船舶装备经销商的围观。其中,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诺北斗”)与华为合作开发的中国首个通过鸿蒙开源兼容性测评的船载终端格外吸睛。

中国首个,行业首创,世界领先……连日来,记者探访厦门的涉海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类似的词汇,似乎并不稀奇。

风从海上来,循着企业成长轨迹,可以寻觅到全球城市面向深海、逐梦深蓝的新风口。随着我市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步伐,厦门海洋的产业链在创新链、智慧链的驱动下,还将向大海的更深处迈进。

今天,“厦门智造”闪烁的这几个亮点,或许能成为人们窥探智慧海洋发展动向的观察点。

……

大模型应用大显身手

船舶概念设计从一两个月缩减至一两分钟

【观察点】 乐动网页版

参与研制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通过建立庞大的船舶与海洋专业知识库,让大模型不断强化学习,以拓展其运用潜力。

步入乐动网页版综合楼25楼,“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的牌子跃入眼帘。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王驰明轻点鼠标,“厦港拖30号船”的信息清单,就在“智能船舶集成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这里,不仅可以点击进入智能航行、智能机舱等模块,甚至还能看到船上柴油发动机的实时转速。这块屏幕,已经把厦门海域数百艘船舶纳入视野。

去年底,就在厦门,该校参与研制的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正式发布,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什么取名“文鳐”?据称,“文鳐”这个名字出自《山海经》,被描述为一种形状像鲤鱼的生物,常在西海和东海之间游弋。

“文鳐”大模型与海的渊源显而易见。据介绍,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技术复杂、涉及专业知识繁多,难以形成普适性的专业知识库。

“文鳐”的研发,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简单地说,结合行业专业知识训练和优化构建出的这种多模态行业大模型,能够在船舶设计、船舶运维等特定专业领域,高效解决复杂任务,助力行业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在构建大模型时,形成了极其庞大的船舶与海洋专业知识库,让大模型不断强化学习,最终交给用户准确的答案。”乐动网页版副校长、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朱顺痣告诉记者,以船舶建造为例,设计师在模型上输入相关船舶设计需求,模型就能够快速生成船舶概念设计方案。以往设计师可能需要花上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有了这一大模型,一两分钟便可完成。

就在不久前,依托“文鳐”大模型建设的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正式投用,其包括AI+海洋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海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等,将被打造成为未来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据透露,今年第一季度,“文鳐”大模型的用户已超过80家,不仅涉及船舶、海洋、海事,就连文旅、教育、政务等领域也争相来“联姻”。

在AI、DeepSeek等新科技日新月异的进展下,大模型是否有生命力?“文鳐”用户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为其优势投票。朱顺痣认为,无论是在船舶建造、航运管理还是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文鳐”大模型还将在不断磨合、调整甚至迭代更新中,继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形成紧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但由于大模型门槛高,亟需高素质AI人才。翻看厦门的有关文件可以发现,发挥好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优势,同样与新时期智慧海洋建设紧紧勾连。如今在厦门,大模型孵化培育沉甸甸的担子,恰恰落在了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理工类高校的肩上。

……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4/25/content_66838.html

【相关转载链接】

海博TV:https://mstatic.fjtv.net/m2o/redirect.php?id=6623702&client_id=13&type=share#

厦门网:https://www.xmnn.cn/news/xmxw/202504/t20250425_311008.html

东南网:http://xm.fjsen.com/2025-04/25/content_31891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