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报道我校教师参加六五环境日厦门主场宣传活动

六五环境日厦门主场宣传活动昨举办

率先全省!厦门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环境健康管理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样本

来源:厦门日报 2025-06-06

本版文/本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陈智勇

本版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金沙映古今,沧海共潮生。昨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在厦门金沙书院,这座承载着“海丝”印记的人文地标,迎来了2025年六五环境日厦门主场活动。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大屏幕里光影闪烁,伴随着一幅幅高颜值生态画卷,活动拉开序幕。现场设立了筼筜湖治理蝶变历程、低碳宣传、生物多样性等展区,举行了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首发仪式,邀请艺术家谈公共艺术与环保实践,环保志愿者代表共同宣读环保倡议……活动精彩纷呈,亮点满满。

亮点1

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为公众健康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昨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正式发布。这意味着,作为福建省首发城市,厦门在环境健康管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环境健康管理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样本。

“AQHI是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人群健康效应数据及气象数据,将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结合,用于综合反映空气污染对人群急性健康危害的一项指数。”仪式上,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潘飞舟介绍道。

据悉,厦门市AQHI研究基于我市2018-2021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进行相关科学分析,从而构建起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这一创新之举,使得 AQHI 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反映大气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的关联,为公众提供更具科学性的健康指导。

此次 AQHI 的发布,作为湖里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以及湖里区政府联合推动完成。该试点项目的启动,源于生态环境部对环境健康管理的持续推进。

厦门市AQHI的成功发布,离不开多部门的深度协作——湖里区于2023年10月成功入围试点地区后,我市便积极展开相关工作。2024年9月,湖里生态环境局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对接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市疾控中心等部门,利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人群健康效应数据及气象数据,启动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研究构建工作。

2025年4月1日,厦门市AQHI顺利通过专家论证;2025年4月11日,形成了《厦门市(湖里区)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技术报告》《厦门市(湖里区)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并制定形成《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技术规定》。

“该标准的制定,是厦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厦门市将保障公众健康理念融入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将助力我市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厦门市AQHI发布后,市民可通过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查看,实时了解指数动态,查询出行健康忠告,得到健康出行建议。

亮点2

争做绿色生活“践行者”

携手共绘美丽厦门新画卷

金沙书院坐落于海沧湾畔,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引入充足的自然光,并将外部的美丽景致引入室内,与周围的生态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昨日,在这一人文地标里,著名艺术家、雕塑家陈文令现场分享了他对公共艺术与环保实践的深刻见解。

“我们谈论环保,绝不仅仅是保护一片森林、一条河流或一种动物,而是要维护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守护维系‘共生’可能性的根基。”在他看来,人类是自然之子,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也负有特殊责任的一环。他的新作品《无尽星空》也在活动现场揭开神秘面纱:人、花、猫在作品中构成微型“共生体”,其设计正是源于对“共生”与人类希望的艺术化表达。

厦门双十中学湖里分校的学生们深情朗诵《双十守护鹭岛绿:十分汗水护生态,十分匠心筑家园》,展现了青少年为生态之城环保事业所付出的努力。环保志愿者代表还与学生共同宣读环保倡议,倡导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守护鹭岛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人人携起手,坚决树牢“美丽中国我先行”的使命担当,以敬畏的精神、奋斗的姿态、忘我的投入,争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绿色理念的“传播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厦门新画卷。

政协委员话环保

昨日的活动,特别安排“政协委员话环保”环节,邀请政协委员就今年六五环境日厦门主场活动“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共话环保的当下与未来。值得一提的是,“政协委员话环保”是市政协人资环农委、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多年共同开展打造的特色品牌,通过对话分享等多种形式,为厦门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

●朱木兰

市政协委员、乐动网页版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美丽厦门,节水我先行”。

节水包括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还包括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即再生水回用、雨水资源利用以及海水淡化利用等。

厦门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已迈出坚实步伐: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有效涵养水源,减少内涝,让雨水成为资源;在节水器具普及、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对标更高标准,要做好厦门的节水工作,首先就要重视和做好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污水厂完善处理工艺,特别是对氯离子的去除工艺,使污水厂尾水满足生态补水、市政杂用水等各类用水标准,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系统,健全差别化水价与阶梯水价,从而大力促进再生水回用。

在城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在农村,推广建设“集雨沟渠+蓄水池塘+滴灌系统”,让雨水回用于农业灌溉。此外,建议提升节水智慧化水平。在城区,建设“智慧水务”大脑,实现对用水全过程的实时监测、重点加强供水管网漏损侦测;在农村,建设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智慧节水农业示范区等。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6/06/content_7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