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文旅学院青年教师郑荔鲤博士团队为厦门翔安后田村量身打造的“知青拾光”旱稻品牌喜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故事被《福建日报》、学习强国、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知青拾光”大米品牌塑造是郑荔鲤老师团队结合本校文化产业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校级一流课程《文化品牌管理》建设开展的一项社会责任公益性实践项目。师生团队根据旱稻种植的传统工艺和面临的挑战,量身定制了“传统种植+现代科技+文化赋能”的品牌塑造路径,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后田村旱稻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知青”这一独特文化符号(后田村被誉为“厦门知青村”)和时代价值,打造了“知青拾光”这一特色品牌,助力厦门本土大米走出翔安,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郑荔鲤老师带领硕士研究生江鑫辉、蒋迪慧等学生开展品牌故事策划、市场调研、营销方案设计等,多次实地调研、召开品牌策划会,并与翔安区市场监管局、后田农场负责人紧密合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框架下,翔安“知青拾光”旱稻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果。种植面积在短短数年内从20多亩扩展至400多亩,每亩年产量稳定在600斤左右。通过文化品牌赋能和产业升级,该项目还显著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乡村旅游。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种植规模的扩张直接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参与旱稻种植和稻耕文化旅游,有力带动了乡村产业振兴。郑荔鲤老师表示,团队将继续依托本院学科专业优势,持续为“知青拾光”旱稻品牌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厦门本地大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文旅学院、宣传部)

师生团队与翔安区市场监管局、翔安区后田农场负责人合影

师生团队在翔安区后田农场调研

“知青拾光”旱稻品牌策划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