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新纪和2023级硕士研究生魏凡一在Nature子刊、大气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xidative potential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sea spray and size-resolved ambient particles”的学术论文。傅海燕教授和郭惠斌副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乐动网页版为唯一通讯单位。
该成果研究了海洋飞沫与大气PM中EPFRs分布特征及其对氧化潜势和活性氧的贡献,同时提出了EPFRs在气-液相传质过程。结果表明,海洋飞沫中EPFRs的衰期为0.32年,浓度范围为0.3×1013spin/m3至7.5×1013spin/m3。海浪与水的相互作用主要产生羟基自由基(54±3%),而不同粒径的大气PM主要产生有机自由基(64±5%)。相关分析表明,EPFR参与ROS的产生。此外,颗粒物和海浪之间的EPFR传质可能受到液膜的控制。该论文对大气新污染物气-液传输过程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福-厦-泉创新项目和乐动网页版培优计划项目等资助。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属于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8.5,是Nature出版集团旗下于2018年创办的新期刊,是继Nature子刊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之后,在地学(大气环境)领域推出的又一刊物,主要发表气候学和大气科学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科研处、宣传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文链接(点击即可查阅):
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5-00911-6